“百花”映“国粹”, 烟台小剧场这样破圈

YMG全媒体记者 张钧 杨健 通讯员 刘健 葛晓洁 摄影报道
除了在大剧院看大戏,烟台戏迷票友,还能看什么?
选择当然很多:京剧、吕剧、话剧、音乐会、民乐会、儿童剧……每个星期五,只需要不到半张电影票的价格,“百花”、“国粹”两座小剧场都随时向市民敞开大门——这,正是烟台小剧场演出的新日常。
当传统戏曲邂逅先锋艺术,当儿童剧的欢笑碰撞综艺晚会的精彩,烟台市文化艺术中心国粹剧场与百花剧场,正以“互动式小剧场”的创新模式,成为城市文化与青春潮流交汇的活力磁场。启用至今,两座剧场已成功举办百余场传统戏曲、亲子儿童剧、国潮晚会等高品质演出,吸引超10万人次观演,以“星期五剧场”塑造的崭新“演出打卡地”,正呼之欲出。
无修音无美图,
演出全部“一镜到底”
传统戏曲坚守小剧场,并不是淡出舞台“C位”,而是新一轮的“蓄力”。以更贴合观众观感、更能呈现演出精髓的方式改造剧场,恰恰是多个地方戏种的“破圈”之路。
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越剧《新龙门客栈》,依托短视频上的“切片”,陈丽君和李云霄一夜之间成了戏曲网红的代名词,前者更是直接出圈,先后登上知名综艺和央视春晚。而作为《新龙门客栈》的创始人,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茅威涛格外看重小剧场的“遍地开花”:“《新龙门客栈》的成功是可以‘复制’的,打破了传统镜框式舞台的表演逻辑和叙述风格,越剧艺术和传统戏剧本体的特征却在最大程度上被保留。需要复制的不是样式和内容,而是创作方法和理念。”
“打破第四面墙”,是戏剧经久不衰的命题。并不是所有的演出,都适合在大剧场上“摆开阵仗”,沉浸式小剧场的出现,无疑让地方专业院团眼前一亮。小而精、近距离的演出,打动的恰恰是“关键少数”。自烟台市文化艺术中心迁址后,剧场的改造也提上日程。
“我们现在的‘百花剧场’,是之前老电视台的演播厅,本来可以容纳200多位观众,但座椅比较老旧,空间也比较狭小,一动不动坐2个小时看一部戏,需要相当大的毅力。”谈起百花剧场的从无到有,剧场负责人、烟台市文化艺术中心办公室主任刘健告诉记者。
2022年,百花剧场改造正式完成。“我们给老演播厅做‘减法’,原有的200多个座位减少到182个,每个座位按照大剧院标准设置,主舞台与第一排座椅平齐,和观众距离更近了。演出时,第7排(最后一排)的观众距离舞台不到10米,而第一排的观众,离演员甚至不到2米!”
这也意味着,如今的百花剧场,是一个无死角、全透明的剧场。演出时,演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句唱腔甚至一个微表情,都会被观众尽收眼底。这里没有修音,没有美图,所有演出,一镜到底。
空间和视野格外开阔的同时,百花剧场的硬件也同步提标:剧场打破传统镜框式的空间限制,采用由三组升降平台与一分三转环式转台组成的尽端式舞台,可同时营造多个演出空间。
“百花剧场从空间尺寸到双转环结构,再到数控智能升降平台,构成了全国的独特性和唯一性。舞台打破单一的写实、常规的写意,努力打造多元的、诗意的、丰富的、好玩的现代化意境空间。”舞美设计刘鹏介绍,转环式转台位于舞台中央,可分别数控旋转,做到多台全布景的快速转换,还能根据演出需要制造特殊气氛和效果。
得益于充足的软硬件,剧场搞“实验”,也多了底气。去年新年音乐会,观众们第一次被请上了舞台,在乐手身后“零距离”观看演奏。“这种沉浸式观看不像演出,更像音乐沙龙,观众不但听得更真切,情绪也更专注,整场演出下来,几乎没有观众掏出过手机,大家都沉醉其中。”刘健说。
亲民且叫座,
既吸“铁粉”更吸引新观众
有了能让观众沉浸其中的剧场,如何把观众请进来?
没有君子,不养艺人。德云社在相声舞台上的念叨,在戏曲行当同样适用。这一点,北京戏迷王女士可以“打个样”。
烟台站、碧海饭店、百花剧场,这是王女士每次来烟看戏雷打不动的“三点一线”,每次捧着一大束鲜花来看戏的她,目标格外明确——烟台市吕剧院优秀青年演员张守一。“以前来烟台看戏,经常打‘飞的’,现在有了高铁,一早坐到烟台站,晚上看演出之前,还能在市里兜一兜,现在只要有张守一的戏我肯定到场,已经是我星期五的‘保留节目’。”
演出的破圈,靠的不仅是铁杆粉丝的“基本盘”,更要让潜在的兴趣人群走进剧场。“我们对近两年的观众做了初步摸底,除去中老年尤其是退休人群较为稳定,24-32岁的女性观众增长最明显。这些观众敢于‘尝鲜’,没有对传统戏曲的刻板印象,还有足够的空暇时间和支付能力。”
百花剧场投运之初,就将“吸粉”的源头锁定在驻烟高校。2023年5月,小剧场实验吕剧《红尘·诀》迎来首演,鲁东大学的百余位学生观众不但近距离欣赏了极具东方美学的吕剧艺术盛宴,更在演出结束后和主创们一对一互问互答起来。
“穷书生林汉清穷困潦倒时抛弃了结发妻,功成名就又想再续前缘,不是渣男是什么?”“李世太‘接盘’好友妻子,不但是痴情,也是责任,除了活得窝囊,私德上无可挑剔。”围绕《红尘·诀》主角们的人生际遇,以及开放式的结局,观众们你一言我一语,半个多小时的互动多次诞生金句。而凭借高校学子之间的口口相传,不少其他高校学生也慕名而来。“我最初是刷到短视频,被剧目宣传中新颖的舞台吸引过来的。”于然是烟台大学的学生,倒了两班公交车就为了来看《红尘·诀》。“演出刷新了我对吕剧的认知,演出的乐队就在我身旁,演员近在咫尺,很带感,很震撼!”
剧场和校园之间,精品剧目架起了“直通车”。其他年龄层的观众,也可以在小剧场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款。尤其是剧场的老观众,几乎已经习惯了每周定时在烟台市文化艺术中心微信公众号上接收演出讯息,通常不到20元的门票,价格不但亲民,也让剧场常年保持了8成以上的上座率。
“运营2年多来,百花剧场整年的演出时间表已经基本稳定。”刘健介绍,每年春节期间,百花剧场会安排西洋乐和民乐的新年演奏会;暑假期间,会增加亲子儿童剧的演出场次;而其他时段的每个周五,则由传统戏曲演出、非遗文化展演等“挑大梁”。“未来,我们还将继续细分观众群体,引入更受年轻观众欢迎的Live音乐会、沉浸式戏剧、先锋舞蹈,通过青年戏剧创排、实验剧目首演、艺术节展演等形式继续孵化原创作品,让剧场的节目单更丰富。”
请进来走出去,
剧目剧场“彼此成就”
小剧场“破圈”,带给烟台戏曲人的不仅是高朋满座的收获感,更是对作品和演出愈发笃定的文化自信。
“地方戏种并不会因为短视频的兴起而边缘化,恰恰相反,它们一直有着稳定而长久的受众。”烟台市吕剧院党支部书记王成伦告诉记者,以吕剧为例,烟台市文化艺术中心通过“田野调查”发现,蓬莱区、栖霞市、开发区八角、古现一带,不少村民务农时,脖子上挂着的随身听,里面放的都是吕剧的经典唱段。
地方戏种、小剧场和老观众,如何实现“三角平衡”?烟台市文化艺术中心的答案,是国粹剧场。自2010年烟台市文化中心投用以来,这处位于南大街黄金地段、交通便利的剧场,15年来见证了无数经典剧目的历久弥新。
“国粹剧场不但专注于传统戏,也反哺着传统戏。”王成伦说。此前,伴随着多位本土吕剧名宿相继退休,烟台市吕剧院能演出的传统“大戏”,一度仅剩下3台,而以国粹剧场演出为催化剂,多台一度“凑不齐人”的经典大戏相继复排,如今已有10余台之多,观众“点戏”,选择更多了。
戏多了,演员自然也要跟上。“我们现在的演出通常都有A、B两组团队,有的甚至可以做到三组团队,今天你是挑大梁的主角,明天可能就要给对手搭戏。”烟台市文化艺术中心吕剧业务部副主任王学英说,通过AB角模式,演员们不但得到了更多的演出机会,也能走出舒适区挑战自我,业务精进同时,也能适应不同场合、不同舞台的演出需求。
每个周五的实战检阅,不但让本土戏曲人施展身手,也让“请进来,走出去”有了底气。近年来的“戏曲演出月”,国粹剧场不但能让各区市的专业院团逐一登台亮相,还能和省、市专业院团交换演员演出,“剧目是固定的,但演员却是常来常新的,我们希望每次观众走进剧场,都能收获新鲜感。”
得益于小剧场孵化,如今,“烟台制造”的精品剧目,历经小剧场的重重打磨,搭上院线快车,前往哈尔滨、沈阳、大连、辽阳、呼和浩特和鄂尔多斯等地,一展风采。
精品演出和小剧场的双向奔赴,本身就是一出好戏。
责编:秦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