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辉携电影《赎梦》亮相文博会,“这不是恐怖片”

2025-05-24 17:13:00

5月22日,珠江电影集团在深圳文博会推介会上公布多项影视重磅计划,著名演员张家辉携自导自演的新作《赎梦》亮相,并在会后接受南方网记者采访。

心理悬疑电影《赎梦》由珠江电影集团发行,张家辉执导,张家辉、凌伟骏编剧,张家辉、刘德华、刘俊谦、陈法拉、朱晨丽、李凯贤等主演。该片讲述心理医生文思豪(刘俊谦饰)在调查因交通意外入院的失眠患者沉卓仁(张家辉饰)时,发现其隐藏的股票经纪身份与妻子纪慧玲(陈法拉饰)的情感创伤,最终揭开三人被噩梦缠绕的真相并被迫面对自身的秘密。该片2024年4月30日在远东电影节上映,2025年3月27日在中国香港上映。截至2025年4月,累计全球票房约174.1万美元。

“梦”:灵感来源于鬼压床

张家辉提及,影片《赎梦》的灵感源自他观看的关于睡眠瘫痪症的纪录片,也就是民间俗称的“鬼压床”。他表示自己对梦境有着独特兴趣,认为梦境是能引发大家共鸣的元素,张家辉笑称:“你肯定也做过类似的梦!”

在影片创作过程中,“梦”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张家辉在梦境设计上投入了大量心思。在电影的剧情设计中,梦境与主线彼此依存、互相补充。电影用大量梦境承载剧情,而剧情的线索又能在梦境中被挖掘,现实中遭遇的事情也会在梦里出现。

“不要被梦境内容吓怕!”张家辉表示,希望观众沉浸式地感受影片所构建的梦境与现实交织的世界,能产生曾做过类似的梦的感觉,切实感受到梦的压力、梦的焦虑,以及那些放不下的心事会在睡梦中呈现。

《赎梦》的“梦”是贯穿全片的核心叙事符号,更是张家辉深耕影坛三十余年的导演梦。这位在《壮志雄心》崭露头角,凭《赌侠1999》“化骨龙”一角获金像奖最佳男配角提名的实力派演员,早年便因角色深入人心而面临类型化演艺的瓶颈:投资方更倾向于邀其演绎同类型题材,不会为了一个演员的喜好去开一部戏。经过多年演员生涯的积淀,怀揣对惊悚类型影片的执着热爱,张家辉选择以导演、编剧、主演的多重身份推出《赎梦》,延续其执导前作《陀地驱魔人》《盂兰神功》的惊悚题材创作脉络。不负众望,2024年10月,他凭借该片获得英国Grimmfest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影片同时斩获“评审团特别表扬最佳惊吓电影”“评审团特别表扬最佳视觉及特殊效果”两项殊荣。

张家辉在采访中解释道:“我们都明白现实世界并无鬼神。”《赎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鬼片”,而是通过“人觉得有鬼,只是心中有鬼”的理念,将梦境转化为角色命运的隐喻性表达。

“赎”:做人不正,后果要自己承受

“赎”浓缩着影片“因果报应”的主题。张家辉以此为基底,精心包装出一部戏剧性浓重的故事:影片中,他与陈法拉饰演的夫妇因犯下罪疚,最终难逃因果报应;刘俊谦的角色则深受原生家庭不利对待的影响,成长后内心始终笼罩着阴影。

张家辉告诉记者,影片不仅在主题表达上极具深意,叙事结构亦匠心独运——前半段以梦境为笔,勾勒出充满悬疑与不安的紧张氛围,让观众沉浸式踏入角色内心的混沌迷雾;后半段则如抽丝剥茧般揭开创伤的谜底,在惊悚叙事中铺就一条引导心灵自我救赎的路径。

“做人三观要正,不然做的孽也要自己承受。”张家辉对影片题材价值内核的判断,也是他为人处世的真实写照。在业内,他多年保持良好口碑,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在影坛耕耘多年的他,参演八十余部电影,斩获近三十个电影节奖项与提名,全身心沉浸在电影角色的创作之中。对他而言,每一部作品都是价值观的传递,正如《赎梦》中所展现的:人生在世,唯以正心正道,方能无愧于心,不困于“梦”。

期待湾区合作:电影是创意的工业

“很开心来到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现场,张家辉的亮相引发尖叫,学生观众们纷纷“求合影”。张家辉表示,香港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与深圳地缘相近、文化相亲,期待粤港澳大湾区在影视领域实现更深度的交流融合,催生更多影视合作项目。香港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一部分,广东离香港很近,希望在影视方面可以有更多、更深的交流。新作《赎梦》由珠江电影集团发行,亦是一次重要的粤港合作。事实上,这并非他的首次尝试——早在《激战》《扫毒》系列等作品中,他便已与博纳影业等内地出品方展开深度联动。

张家辉强调了对电影类型单一化的担忧,尤其观察到香港传统鬼片、小众题材逐渐边缘化,这也是他走向幕后的重要原因。在他看来,电影市场不应淘汰多元化题材,“电影工业就是创意的工业,电影工作者未来要有更多的创意,多一些新鲜的题材,让观众有更多的选择。”

提示信息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金哲华 实习记者 黄耀婵、邓颖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