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金字塔下区域突围,A股研发人员地域暗战

2025-08-31 14:01:00

研发人员学历结构是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缩影,更是区域创新实力的具象表达。

截至2024年年底,A股共有5332家上市公司(包括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其中有4979家公司在其2024年年报中披露了研发人员数量,合计353.79万人。

此外,有4655家公司提供了研发人员的学历数据,合计296.96 万人。

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对研发人员学历信息的统计(原始数据涉及86 种学历表述)统一归并为四类:

“专科及以下”涵盖专科、大专、高中、中专及以下的学历;

“本科”指明确标注的本科、大学本科、学士;

“硕士”指明确标注的硕士、硕士研究生(不含博士部分);

“博士”指明确标注的博士、博士研究生;

同时,对于本科及以下、本科(含大专)、大学学历、研究生等跨分类或分类不明确的科研人员,不纳入统计范围内,因存在模糊性,为保证数据精准性而予以剔除。

统计数据显示:专科及以下学历研发人员达49.14万人 (16.55%),本科 178.63万人占比最高 (60.16%),硕士65.09万人 (21.93%),博士4.07万人 (1.37%)。

上市公司的研发中心、招募的研发人员,并不一定都集中在公司注册地,也有在多地设置多研发中心的情况,但若以上市公司注册地作为原点,观察他们用真金白银积累和辐射的研发能力,将这些研发人员的数据在地图上展开,就会发现鲜明的地域差异,而学历与地区的交织,正勾勒出中国企业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真实路径。

一、专科及以下:传统产业腹地的技术根基

在金属冶炼、纺织服装等传统行业集中的地区,专科及以下学历研发人员扛起创新的大旗。

宁夏的专科及以下研发人员占比超过四成(44.66%),山西超三成( 32.9%)、内蒙古接近三成(28.98%)紧随其后,这些地区的传统工业企业中,高中及以下学历的研发人员成为技术改良的主力。

当然,这三地上市公司的研发人员总量并不算太多,宁夏仅有五千多人、内蒙古1.1万多人、山西1.8万多人。在浙江的上市公司中,有7.8万名专科及以下研发人员,在其近30万研发人员中的占比也高达27.25%。

在安徽的上市公司中,专科及以下学历研发人员超过了四分之一(25.1%),数量达23358人,接近本科学历人数的一半(本科51622 人),无论数量或占比都比较突出。

在金属制品行业中,实践经验往往与学历同等重要。以安徽鸿路钢构(002541.SZ)为例,在其3499人的研发团队中,专科学历及以下人员的占比超过八成(85.31%)。这些拥有智能制造领域丰富经验的研发人员,在钢结构切割、加工、焊接等制造优化等关键领域持续取得突破,凸显了实践技能在该领域研发创新中的核心地位。

河北(19.8%)、河南(20.4%)等农业和制造业大省,上市公司专科及以下研发人员的占比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5%)。

这种特征在具体企业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河北的惠达卫浴(603385.SH)作为卫浴陶瓷领域的代表企业,其935人的研发团队中专科及以下学历人员的占比超八成(80.6%)。河南的风神股份(600469.SH)作为轮胎制造业企业,663人的研发团队中该比例也超七成(70.3%)。这些高技能人才是支撑区域产业创新的重要力量。这些地区虽缺乏顶尖的高校资源,但探索出了有效的“产业-职业教育”联动模式(如河南的职业技术学院与富士康合作培养精密制造技工),成功培育出大量契合本土产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企业的技术突破和区域产业升级提供了关键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内蒙古上市公司的专科及以下研发人员占比28.9%,但硕士占比达21.3%,形成“低学历扎根产业、高学历聚焦新能源”的独特结构——其在煤炭清洁利用领域依赖专科技术工人,而在光伏、风电等新兴产业布局中吸纳硕士以上人才,这种二元结构折射出传统能源大省的转型阵痛。

二、本科:区域经济的中坚力量

在A股研发人员中,本科生以超六成(60.16%)的占比成为绝对主力,但地域分布悬殊。

除北京外,广东省的上市公司凭借34.28万本科研发人员的数量领跑全国,相当于青海(1782人)、西藏(3283人)等省份总和的六十多倍,其中深圳、广州的消费电子产业研发人员中,本科生的占比超过五成(56%)。江苏以 13.79 万紧随其后。

从整体行业分布来看,本科生主要集中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本科科研人员达 629776 人,在占比超七成( 72.13%) 。

教育(1289人,占比63.44%),仪器仪表制造(26039人,占比 64.24%),租赁和商务服务(8313人,占比72.28%),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235人,占比66.14%),住宿和餐饮(293人,占比66.50%)等行业,本科科研人员占比虽然处于较高水平,但总体人数并不多。

三、硕士:创新高地的中流砥柱

在科研创新体系中,硕士人才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技术攻关能力,成为区域和行业创新的关键力量,其分布呈现鲜明的梯度特征。

从硕士研发人员数量TOP10的省份来看,北京、广东、江苏形成第一梯队。北京以超19万的硕士研发人员领先,作为全国科创中心,其汇聚了高校、科研院所和头部科技企业,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硕士人才深度参与核心技术的研发;广东超12万硕士研发人员,依托珠三角产业集群,在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行业,支撑技术迭代与产品创新;江苏超5万硕士人才,凭借制造业强省的优势,赋能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领域升级。

上海、浙江、山东等省份紧随其后,共同构建起硕士人才驱动创新的地域格局,凸显经济发达、产业活跃地区对硕士科研力量的强大吸附力。

从硕博学历研发人员密度(注:硕博密度=(硕士数量+博士数量)/研发人员)分布图不难看出,东部沿海等地区领先。北京、上海等东部地区,硕博密度高,反映出高端人才集聚和创新资源富集的协同效应——丰富的科研项目、优厚的发展平台,吸引硕士人才扎根,叠加博士力量,形成高效的创新网络。

中西部部分省份虽密度偏低,但如安徽、湖北等“中部高点”,依托科创政策和产业布局(如合肥科创走廊、武汉光谷),硕博人才加速汇聚,成为区域创新的“增长极”,预示着人才驱动创新的地域扩散趋势。

硕士人才既是地域创新高地的“筑基石”,也是行业技术突破的“发动机”,其分布与流动,持续重塑中国科研创新的版图和格局,为产业升级和科技的自立自强注入关键动能。

四、博士:顶尖科研的地域角逐

博士研发人员作为稀缺资源,呈现“点状分布”。

从各省份博士研发人员数量来看,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构成第一梯队。北京以11571人的绝对优势领跑,作为全国科研枢纽,其汇聚了中国科学院、清华北大等顶尖科研平台,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领域,博士深度参与“卡脖子”技术攻关。广东以7388人紧随其后,依托深圳科创高地和大湾区产业协同,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赛道,博士人才加速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上海、浙江等沿海省份同步发力,形成“头部引领 + 梯队协同”的地域格局,凸显经济活力和科研资源对博士人才的强吸附力。

从行业分布来看,科研人员博士占比 TOP10的行业中,卫生、科研、高端制造领域占优。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博士占比超5%,科研和技术服务行业,博士占比超3.6%,在实验室原始创新和技术方案突破中发挥关键作用;铁路、船舶等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博士占比超3%,凭借专业深度攻克精密制造、智能控制难题,支撑大国重器发展。这类知识密集型、技术壁垒高的行业,成为博士人才施展科研专长的主阵地。

从所有制分布来看,博士人才所有制分布中,央企(27.42%)、国企(14.02%)合计占比超四成,而同期央国企在整体A股上市公司中的占比,不到三成。

央企凭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定位,在航空航天、能源安全等领域,聚集大量博士开展关键的核心技术攻关,如航天科技集团博士团队突破卫星导航、火箭发动机技术,地方国企聚焦产业升级。

五、政策、产业与资源的区域人才博弈

通过梳理A股上市公司2024年年报中的研发人员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产业结构深刻影响着人才需求。

产业结构对人才需求的塑造,绝非简单的学历数据堆砌,而是呈现出清晰的 “需求适配”逻辑。

传统产业带因技术改良依赖经验型人才,安徽制造业25.1%、河北卫浴企业 80.6%的专科及以下占比,实质是“工艺熟练度优先”的产业特性所致;本科群体以60.16%的占比成为中流砥柱,广东消费电子34.28万本科人才的集聚,印证了中端技术落地对“系统知识 + 实操能力”的刚性需求。

硕士向创新高地的流动(北京19 万、广东12万),反映出人工智能等领域对 “技术攻坚能力”的溢价;而博士的点状分布(北京11571人、广东7388 人)与央企国企集中(近五成)的特征,则揭示了顶尖科研资源与国家战略需求的深度耦合。

这种梯度分布的背后,是不同产业技术复杂度对人才能力维度的差异化筛选,最终形成“产业能级决定人才层级”的动态平衡。

高校资源和科研投入在人才流动中形成了明显的虹吸效应。

顶尖高校密集的地区天然具备高学历人才吸引力,能为本地企业持续输送智力资源,形成“人才储备—企业创新—更多人才聚集”的良性循环;而那些高校数量不少但科研投入不足的区域,如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东北三省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总和为1116亿元,与广东4802.6亿元的经费存在明显差距,因难以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往往陷入“人才易培养却难留住”的困境,这种差异既反映了区域创新生态的差距,也凸显了科研投入对人才价值实现的关键支撑作用。

企业科研投入的不足,使得当地难以提供足够优质的岗位和科研环境,导致大量优质人才外流 。

此外,一个不容忽视的新趋势,则是各地政府积极出台人才政策,政策导向正在重塑人才版图。

为留住当地高校的大学生,湖北省在2023年出台《关于加快完善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体系的实施意见》,湖南省在2024年出台《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若干政策措施》,重庆在2024年出台《百万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创业行动计划》,厦门、苏州、深圳、广州等城市纷纷为来当地求职和见习实习的大学生提供住宿、资金等保障方案。

在高端人才方面,各地出台的高层次人才、杰出人才计划等更是煞费苦心,除了科研、创业资金,更有创业、就业服务,乃至出行、教育等生活服务,花样百出。

随着产业数智化转型加速,各地区对研发人才的需求从“数量扩张”转向 “质量升级”。中西部地区通过“飞地研发中心”模式,在一线城市设立研发机构吸引高学历人才;而一线城市开始重视技能型人才培养,北京市2024 年职业教育投入同比增长35%,填补传统产业技术升级的人才缺口。

学历与产业的适配度将成为区域竞争的关键。未来,长三角、珠三角依托完善的产业链,持续巩固高学历人才优势;而中部崛起城市如合肥、武汉,凭借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平台,在量子信息、生物育种等领域实现人才弯道超车。这场学历与地域的深度博弈,终将推动中国产业创新版图的全面升级。

• 制图:李一跞

• 数据支持:饶舒玮、曹妍、龙洁、蒙露、吴舒敏、付烁畦、罗仙仙、叶伟豪、肖杰、陈晓龙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龙洁

责编 黄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