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蓝色电力|“国蛟一号”重构海洋输电产业生态
摘要:“中国海洋输电核心智慧和系统解决方案”亮相中国能源品牌展
在第三届中国能源品牌周期间,全国首个国家海洋输电核心技术品牌“国蛟一号”以影像与图文交织的“海洋输电史诗”精彩亮相中国能源品牌展,为参展嘉宾解密中国海洋输电的硬核“密码”,引得现场观众频频驻足。

品牌亮相:潜心深耕海洋输电技术领域
2023年8月8日,全国首个海洋输电技术品牌——“国蛟一号”正式面世,成为国务院国资委组织实施中央企业品牌引领行动以来,国家电网公司内首个发布的子品牌,同时也是世界海洋输电领域唯一成体系的品牌,用自主研发的技术和精准施工的专业,为我国沿海诸省提供了技术研发、工程设计、施工试验、运营维护等海洋输电全产业链解决方案。

研发方面,依托国内唯一专业从事海洋输电工程技术研究的实验室进行多项交直流海缆国内首试,推动世界首条500千伏交联聚乙烯海缆等多种高端电缆及其附件生产的全国产化;
施工方面,打造国内最大载缆量达万吨级的新型海缆施工船“启帆19”,还有“启帆9”“舟电15”等先进海缆施工、检修船只,能够满足今后几年海上风电业务向深远海发展的需求;
运维方面,建成海洋输电全景智慧监控中心,首创“三段式”立体化海缆防外破运维体系,保障海缆线路安全稳定运行。
42年间,这个承载着“海洋强国”使命的技术品牌不断超越极限,重塑中国海洋输电技术版图:世界首个五端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我国技术难度最高的跨海联网工程——舟山500千伏联网输变电工程等标志性项目,创造了380米世界最高跨海输电铁塔等14项世界记录。通过对关键技术的研究,主编、参编近50项技术标准填补国内多项空白,取得8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不断突破复杂海洋环境下电力传输“卡脖子”问题。
产业链长:构建海洋输电产业全链生态
目前,我国海洋输电领域从科研、勘测设计、装备制造、建设施工到运行维护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但产业链各环节各自为战,缺乏强有力的统一载体来凝聚各方资源和力量,极大地削弱了我国海洋输电在世界范围的竞争力。“国蛟一号”充分发挥产业链链长作用,通过培育形成统一的品牌形象,赋能业务发展,推动我国海洋输电产业“向海图强”。

“国蛟一号”凝聚产业链各方力量,构建“产学研用”多方协同奋进的技术创新联合体。凭借“研发者、生产者、应用者”三重角色定位,充分发挥自身在创新应用、施工运维、市场运营方面的经验优势,对内整合设计、试验、施工等专业组建联合体,对外与超50家上下游企业、学术科研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例如,联合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高校和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中国电科院、南网电科院等科研院所成立研究中心。以“产学研用”培育成果,联合国内高电压等级海缆研发生产企业、海缆施工装备研制机构共同开发合作,与华能烟台公司、中广核公司等联合设立海上风电送出、并网、消纳技术研发项目;与宁波东方、江苏亨通联合设立高电压等级海缆研发项目;与马尾造船厂、华电重工联合设立海缆施工装备研制项目,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升级,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
“国蛟一号”正以品牌为载体引领海洋输电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技术创新与突破方面,“国蛟一号”推动了多项海洋输电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如世界首个运行在20赫兹频率下的海洋输电工程,以及500千伏交联聚乙烯海缆等;在产业链解决方案方面,提供了从技术研发、工程设计、施工试验到运营维护的全产业链解决方案,这有助于提升整个产业链的效率和竞争力;在国际影响力提升方面,提升了我国在国际海洋输电领域的技术影响力和品牌美誉度,有助于我国海洋输电技术走向世界;在能源互联互通方面,“国蛟一号”通过提供安全稳定、绿色环保、高效持续的海洋输电保障,促进了沿海岛屿与大陆之间的能源互联互通,对于建设海洋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在推动产业升级方面,“国蛟一号”推动了高端电缆及其附件生产的全国产化,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的升级,提升了市场核心竞争力。
蓝色电力:从中国方案到世界范式的输出者
当战略蓝图转化为深海远征,“国蛟一号”从服务浙江自贸区建设的中国品牌,到成为世界海洋输电领域能源互联方案提供者。

随着岛屿互联、海洋石油平台及海上风电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面临今后海底电缆路由廊道存在相邻管线较多及海上风电向深远海发展的现状,对海底电缆的高精度敷设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启帆19”万吨级载缆量新型海底电缆敷设施工船横空出世,排水量达2.4万吨,相当于一艘轻型航空母舰,在全国海缆施工船中排水量最大,可装载75公里三芯交流220千伏海缆、130公里单芯直流300千伏海缆或2000公里通讯光缆,具备深远海海缆敷设与检修作业能力;埋设深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装配国内最先进的拖曳式水喷埋设犁,最大埋深达4.5米,更好地保护海缆不受锚损;自主研发全国首套悬链式敷设系统,利用全球领先的动态定位技术,可抵抗9级风力袭击和4节流海水冲击,确保海缆恒张力、恒速度敷设,敷设精度达0.5米;在国内首次采用电力推进技术和纵向敷缆方式,施工作业范围拓展40%,并可加装直升机起降平台,为远洋海域海缆敷设提供作业条件,有力支撑了我国及“一带一路”沿海国家海上风电向深远海发展的海底电缆敷设施工作业。
据了解,“国蛟一号”主导构建起涵盖30余项行业指南、20项技术标准及管理规范的立体化标准体系,激活创新要素与产业资源的跨边界流动。这套复合型标准体系产生的经济涟漪持续扩散——中国海缆施工标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出中国方案的同时,年均释放超30亿元电网成本节降、海外施工拓展等经济收益,不仅带动50余家中小企业完成技术蝶变、创造2000余个新就业岗位,更通过标准输出践行“促进多方伙伴关系”的理念,在全球低碳能源网络的蓝图中,提供了可复制的产业协同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