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力助残 情满陇原——甘肃省各级残联用心用情解决残疾人急难愁盼

2025-05-18 07:32:00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石丹丹

精准落实惠残民生政策,纵深推进爱心助残行动,不断拓宽就业服务渠道,持续提升残疾人康复服务水平……近年来,我省各级残联以“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建设为主线,统筹推进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康复救助、教育就业、无障碍建设、文化体育等各项工作,残联组织服务效能稳步提升,残疾人事业政策体系日趋完善,残疾人生活品质持续改善。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这份“格外”的爱,正在陇原大地激荡、升腾。

兜牢底线,推进爱心助残

“结对干部经常来看望我,嘘寒问暖,现在这日子越过越幸福。”近日,平凉市崇信县锦屏镇于家湾村的章大爷一边晒着太阳,一边说起了自己现在的生活。

章大爷身体残疾,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疾病,老伴身体也不好,老两口常年服药。自从与崇信县民政局干部于文涛结对后,章大爷家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

担心下雨天老人滑倒,于文涛自掏腰包购买油毡将老人家的土院子铺了一遍;隔三岔五给老人打电话,询问病情是否稳定、是否缺药;逢年过节带着米、面、油上门看望,了解老人身体状况……在我省,像于文涛这样的结对干部还有很多。他们的温暖和关爱,如绵绵春雨,滋润着困难重度残疾人的心扉,鼓励他们向阳而生。

去年以来,全省各级残联深入推进结对关爱困难重度残疾人行动,聚焦残疾人急难愁盼和发展所需,大力实施“强基固本、志愿服务、无碍共享、医康融合、助学圆梦、‘爱心屋’助残就业、拓岗赋能、托底保障、直接联系帮扶、典型引领”十大提升行动,推动困难重度残疾人基本生活、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保障政策落实落细。

截至目前,全省残联共督促各级结对干部联系交流困难重度残疾人180.8万人次、入户走访探视118.8万人次、落实政策91.1万人次、帮办实事24.5万件、帮助解决困难18.4万件、落实帮扶资金(含物资折合)5541万元。

格外关心,特殊支持。2024年,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和建设残疾人日间照料服务省级示范中心项目被列为省委省政府10件为民实事项目。

“以前每次出门,最怕下台阶,现在通过改造,进出方便多了。”41岁的陈合寿因年轻时腰部损伤导致腿部残疾。为了方便他的日常生活,张掖市高台县残联按照“精准到户、个性实施”的改造方案,根据实际情况,对他家进行了无障碍改造,大大方便了陈合寿出行。

为进一步做好涉残疾人为民实事,省残联积极发挥牵头作用,研究推进措施,细化任务举措,加强指导调度。2024年,5000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全部完成无障碍改造,20个残疾人日间照料服务省级示范中心完成“六室一工坊”功能改造并投入运营,为残疾人托起“稳稳的幸福”。

拓宽渠道,实现就业增收

残疾人不仅需要生活“无障碍”,也需要人生发展的“无障碍”。

“大家加把劲,这批‘鲜花’订单要尽快完成发货。”在临夏州积石山县大河家镇手艺工坊里,一双双巧手上下翻飞,一片片花瓣被有序安装粘贴。玫瑰娇艳、百合清雅,每一朵都栩栩如生。

近两年,不少残疾人、留守妇女在大河家镇手艺工坊实现了就近就业,将“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马志琴就是其中之一。

马志琴是刘集乡陶家村村民,一名肢体残疾的年轻女性。命运的坎坷并未磨灭她对生活的热爱。在大河家镇手艺工坊,她开始接触到钩织,此后便一头扎进了这个用毛线编织的奇妙世界。

起初练习时,马志琴的手指磨出水泡,针法也总是出错。在无数次练习后,她终于掌握了钩织技巧。“在手艺工坊上班,平均下来一个月能挣2000元,正是这份工作让我实现了自养。”马志琴说。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实现稳定就业是广大残疾人的迫切愿望。聚焦残疾人稳定就业目标任务,全省各级残联深入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落实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政策,去年,全省1022家行政事业单位累计安排1786名残疾人就业,2856家企业累计安置7456名残疾人就业。

此外,甘肃省残联将“爱心屋”建设作为结对关爱困难重度残疾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学习先进经验、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明确了“爱心屋”建设的目标任务、安置对象、就业方式、运营模式和资金安排等,通过爱心企业托管、参与运营管理、公益项目扶持等方式,分步实施、稳步推进。截至去年年底,已在全省14个市州建设101个助残就业“爱心屋”,帮助196名残疾人及家属实现辅助性就业。

掌握工作技能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前提和基础。去年,我省大力实施“情满陇原助残就业行动”和“甘露助残培训行动”,组织残疾人职业技能、实用技术、盲人按摩、农业科技等培训200期,培训残疾人1.03万人。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我省新增就业残疾人9514人,其中,城镇新增2434人,农村新增7080人。

精准康复,提升服务水平

在个体训练室,老师一对一教孩子们认识卡片上的图画和简单的汉字;

在音乐教室,老师引导孩子们跟着音乐的节奏,训练听觉和身体协调能力;

……

这里是张掖市民乐县智博特殊教育培训中心,也是100多名孤残儿童的“家”。

今年5岁的点点(化名)是其中的一员。2岁多时,点点被诊断为语言发育迟缓。在朋友的介绍下,点点妈妈带他来到培训中心接受康复治疗。

点点发育迟缓,刚来到中心时各方面能力都欠缺。在特教老师的康复训练和悉心呵护下,一年多的时间里,点点可以说出简单的词语,语言表达有了明显进步。

“这里服务贴心,还离家近,而且在这里接受治疗,费用都是全免的。”谈及培训中心,点点妈妈满是赞誉。

培训中心负责人赵燕介绍,民乐县高度重视残疾儿童康复工作,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年龄段由全市0至14周岁扩大到0至17周岁,将各类别康复时限拓展到每年12个月、每月22天、每天8小时。先后投资经费购置各类康复设施、设备1200台(件),并配备康复、特教所需图书、教具等设备,满足儿童身心特点与康复需要。

党和政府的关爱,温暖着众多残疾儿童。去年,全省1.2万名残疾儿童得到康复救助,13.4万名残疾人得到基本康复服务,4.9万人得到辅具适配服务,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率达到98.59%,辅助器具适配率达到99.41%。

同时,省残联充分发挥省康复中心、省辅具中心、省听力中心等3个国家康复西北区域中心示范带动作用,完成50个市、县级残疾人康复中心规范化建设和252家各类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评估认定工作。推动实施《甘肃省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1—2025年)》,残疾预防和减残降残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自立自强,活出精彩人生

4月28日,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越野滑雪和冬季两项比赛在吉林落下帷幕。比赛期间,甘肃代表队获1金3银,充分展现了陇原残疾人运动员的风采。

残疾人体育是残疾人事业和全民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在有关部门、社会各界以及残疾人体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省残疾人体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特别是在残疾人竞技体育上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的突破。

截至目前,我省残疾人运动员共参加了六届夏季残奥会,获得9枚金牌、3枚银牌;参加了五届世界特奥会,获得42枚金牌、26枚银牌、14枚铜牌;参加了四届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残疾人运动会和三届亚残运会,共获得7枚金牌、2枚银牌、3枚铜牌。

一块块沉甸甸的奖牌,是甘肃用情用力推动残疾人竞技体育发展结出的硕果。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文体活动多点开花。

去年7月31日,第九届全省残疾人艺术汇演在兰州开幕。庆阳市代表队将传统的民间音乐和残联工作相结合,带来节目《道情深深感党恩》;张掖市代表队通过节目《我是枣乡代言人》,呼吁全社会关爱、尊重、相信广大残疾人朋友……从筹划部署到刻苦排练,从细节打磨到精品呈现,这场历时近8个月的残疾人艺术汇演,让社会各界看到了残疾人同样可以活出精彩人生。

去年以来,我省残疾人文化活动丰富活跃,开展残疾人文化体育进家庭2500户、文化体育助残服务1.2万多人次。组织全省残疾人自强模范和助残先进典型事迹宣讲等活动,大力弘扬平等融合参与理念,展现了残疾人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