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岗位”承载“大民生” 政企社共筑残疾人就业“幸福路”

2025-08-22 15:02:00

聚焦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近年来,荣炳盐资源区(以下简称“荣炳园区”)高效整合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力量,着力开发适配岗位、提供精准帮扶、营造助残氛围。一条条承载着民生温度的就业“幸福路”,正稳稳托起荣炳园区残疾人的增收愿望,助推其更好地融入社会,让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

政府筑基:精准施策兜牢保障线

在荣炳园区胜利村,村民纪华(化名)正仔细打扫着村里的公共厕所。“这份工作,给家里添了份稳定收入,也让村里环境更好了,感谢村里照顾我们,我现在觉得生活更有奔头了!”纪华是肢体残疾人,家中还有残疾的父亲和孙女,“一户多残”的困境曾让他面临较大压力。胜利村村“两委”精准摸排后,经集体协商,将公厕保洁岗位提供给他。稳定的收入有效缓解了纪华的家庭经济压力,脸上的愁容逐渐被幸福的笑容取代。他清理后的厕所总是干干净净,这份用心也赢得了村民们的交口称赞。

胜利村的生动实践,是荣炳园区系统推进助残就业服务的一个鲜活样本。荣炳园区以村级组织为抓手,积极探索助残就业与人居环境整治、农业生产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拓宽残疾人增收渠道,增强其社会融入感。一方面,鼓励各村聘用具备基本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参与路域清洁、河道清杂、杂草清理等工作,并提供桃子采摘等季节性农业生产零工岗位。另一方面,依托荣炳园区内3个“残疾人之家”,积极引入简易零部件加工等辅助性就业项目,并为残疾人配套必要的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截至目前,已帮助近40名残疾人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增收。

企业创岗:授人以渔锻造新技能

民营企业是荣炳助残就业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荣炳园区通过政策引导、树立典型等多种方式,持续鼓励企业投身助残公益事业。在江苏常广焊接技术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车间内,聋哑员工许君(化名)正全神贯注地操控着数字化设备,娴熟地进行焊接器材加工作业。这个数控机械工的岗位,让他摆脱了过往面对生活的迷茫,成为一名能够独立担起家庭责任的劳动者。该企业自2023年落户荣炳园区以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主动吸纳本地残疾人就业,不仅设置了无障碍工作区,更安排资深技术人员“一对一”“手把手”传授技能,帮助残疾员工迅速胜任岗位。

“公司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支持。‘授人以渔’既解决特殊群体就业难题,也为企业培养稳定可靠的技术力量,实现社会价值与企业发展的双赢。”企业负责人表示。如今,在荣炳园区的倡导与支持下,类似江苏常广焊接的助残模式在园区内已非孤例。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响应,通过精准开发适配岗位,为残疾人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提升其职业技能和归属感,共同汇聚起“大爱荣炳”的强大暖流。

社会赋能:家门口项目激活内生力

作为活跃于荣炳园区的民间社会公益组织,丹徒区好幸福残疾人之家服务中心与乐健义工服务中心以常态化、专业化、精细化的服务,将增收项目直接送到残疾人家门口。在蒲圩村,患有肢体残疾的村民赵生(化名)是“阳光爱心鹅·助残就业家门口公益服务”项目的受益者。“鹅苗免费领,包括后续的饲料、防疫针等不用自己花钱,一只鹅养大能净赚100元!”2025年5月,赵生又领到一批鹅苗,言语间满是喜悦。

这个荣获江苏省首届社会助残服务项目大赛三等奖的公益服务项目,始创于2020年。经过近百名志愿者五年来的不懈坚持,项目已覆盖荣炳园区18个自然村,累计帮扶困难残疾人家庭100余户,平均每年为农户带来近7000元的收入。在市区两级残联及荣炳园区的大力支持下,志愿者们进一步深化产业帮扶,免费提供种子种苗、化肥农药等农资,上门给予技术指导,帮助有意愿、有能力的残疾人家庭创建并运营家庭农场。这些措施有效激发了残疾人群体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潜能,实现了稳定增收与精神面貌的双提升。

一个个暖心举措、一次次真诚携手、一项项精准帮扶,在荣炳园区共同铺就了残疾人就业服务的温暖底色。在政府筑基、企业创岗、社会赋能的协同推进下,这条“幸福就业路”正越走越宽。未来,荣炳园区将持续深化三方协作机制,拓展“培训+就业+关爱”服务路径,着力构建全链条助残新格局,携手残疾人群体共赴美好生活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