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后神工如何解决“卡脖子”技术?
2025-07-11 18:33:00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事书场》撷取《纪事》抗战题材内容,重现那一段烽火岁月。

孙鲁巧遇熊大缜,制“药”终于找对人。
边区收获“无价宝”,人才携手找窍门。

书接上回,咱们说到,孙鲁在街头巧遇故旧,就是他在清华求学期间的舍友熊大缜。不久后,通过张珍安排的地下交通线,熊大缜顺利地从天津到达保定,随后进入了根据地。
熊大缜刚到冀中根据地时,这里的军工事业几乎是一张白纸,一缺人才、二无原料,暂时也没有真正的用武之地。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根据地喜获三船炸药原料,其中以氯酸钾最为稀缺。非但如此,这三艘船上还装了红磷、电线、钢材、锉刀、锯条等等,各种原材料、工具着实不少。这笔“意外之财”就成了冀中军区军事化工的起步基础。
有了意外收获,熊大缜马上在供给部设立技术研究社,开展烈性炸药的研制生产。从平津来到冀中根据地的青年知识分子越来越多,理工科的人才几乎都被分派到了技术研究社。张珍那时已经是军区卫生部部长,也常被拉到技术研究社参与科技攻关。
在这批受过高等教育的物理、化学专业人才手中,把氯酸钾变成炸药并不是难事。当然,炸药所需的原料不止氯酸钾一种,他们没有现成的其他成品原料,就用一些可以就地取材的材料,不断试验、改进着炸药配方。
点击收听:
纪事书场·抗战烽火|敌后神工如何解决“卡脖子”技术?

前情回顾:
纪事书场·抗战烽火|没有枪没有炮,不光靠“敌人造”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董少东,张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