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通三迤】青年干部:淬炼“三味”底色 锻造硬核担当

2025-06-26 17:30:00

作者:岳嘉莉

近日,《人民日报》一篇《青年干部 当涵养“三味”》的文章引发共鸣——“泥土味儿”是扎根基层的初心本色,“人情味儿”是心系群众的价值坐标,“汗水味儿”是实干兴邦的行动注脚。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青年干部唯有将“三味”融入血脉,方能在时代考卷中书写“强国有我”的青春答卷。

俯身深耕,让“泥土味儿”成为初心的“试金石”。“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办公室里的报表写不出民生温度,文件堆里的规划摸不透发展脉搏。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青年干部只有走出办公室的“舒适圈”,走进群众的“生活圈”,让自己沾满“泥土味儿”,做到“身入”基层、“心入”基层,才能真正了解群众需求,找到工作的着力点。要放下架子、俯下身子,主动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去,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面对面拉家常、听真话。带着问题去,带着思考回,用沾满泥土的双脚丈量民情,用贴近群众的视角发现问题,把基层的真实情况摸准、摸透、摸实。从解决群众身边的一桩桩“小事”入手,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共情润心,让“人情味儿”成为民心的“粘合剂”。“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窗口服务多递一杯热水的暖意,矛盾调解时一句“我懂你难处”的共情,政策落实中“精准滴灌”的考量,皆是“人情味儿”的生动注脚。廖俊波跑遍闽北山区,用“背篼干部”的身影诠释“群众之事无小事”;“小巷总理”林丹扎根社区40年,把家长里短熬成治理良方。这些鲜活的例子,生动诠释了“人情味儿”的精髓,也启示着青年干部:在日常工作中要主动思考,积极践行“人情味儿”工作法,把群众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及时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关注群众所需所求,充分考虑群众的利益和情感需求,用更加人性化、温情化的方式去解决问题,通过点滴行动,让“人情味儿”成为工作的鲜明底色,赢得群众的真心信赖。

实干担当,让“汗水味儿”成为实绩的“锻造锤”。“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产业发展的宏伟目标、基层治理的创新探索,都离不开广大基层干部的努力拼搏。王伯祥带领寿光农民“肩挑手推”建大棚,让“蔬菜之乡”从盐碱地崛起;谷文昌以“上战秃头山,下战飞沙滩”的誓言,在荒岛种下绿色丰碑。这些榜样用行动证明,汗水滴灌之处,必有实绩生长。新时代新征程,青年干部要将实干精神融入血脉,面对复杂基层工作,少一些“事多人少”的抱怨,多一些“卷起袖子”的干劲;少一些“躺平式”的观望,多一些“扛事上”的担当。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挥洒汗水,在改革发展的浪潮中破浪前行,在实干担当中淬炼钢筋铁骨,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